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看中国足球2008年的惨败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个中国体育的盛世华年里,唯独足球四大皆空,当然只能在岁末寒流和金融危机的冷风中瑟瑟发抖。

“粗略估计,已经不到七千人了,这样的基础面和全国的人口确实不成比例。”中国足协青少部主任朱和元坦诚地回答了记者关于全国青少年球员人数的询问。

这个大概的数字是中国足协通过每年参加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报名注册人数得出的。而所谓的青少年专业足球人才,是指常年从事男子青少年训练和参加全国比赛的球员,这一数字在2006年还有八千多,之后的两年一直是平均六千人左右。

在沈阳市足协,巅峰时期注册的青少年球员高达1500人,到了2008年,仅有不足100人!对于十三亿的人口大国来说,这些数字少得令人震惊,但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现状。

事实上,中国足球早在成立自己的职业联赛的同时就忘记了自己的根基,甚至自己还去挖动了几根支柱。于是,中国的足球大厦渐渐坍塌。不过是在2008年这特殊的一年,它选择了彻底倒塌。

中国体育人才有着相对特殊的培养体系,中小学校-重点与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重点体校-专业队的五级体系,带着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在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前的中国足球也不例外。但非常奇怪的是,在号称职业化了之后,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体系非但没有蓬勃发展,反而越来越萎缩了。

朱和元说,从2003年开始,中国有了一定架构的全国青少年比赛——比赛分为 U15、U17、U19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又有三项赛事,分别是联赛、优胜者杯和足协杯,参赛球队主要来自地方的足球学校、俱乐部以及各省市地方会员协会。“但参赛队逐年减少,多的时候有五六十支,少的时候有三四十支,而今年只有二十多支了。”

说奇怪也不奇怪,中国足球在职业化改革之后,人才的五级培养体系事实上已经断掉,人才基本依靠足球学校、俱乐部以及地方足协这三方。但现在,这三方都有自己的苦楚。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足球学校遍地开花,但它们的死亡速度更快。当时的大多数足球学校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在收取高额学费的时候最大的许诺就是进职业队赚大钱,连学生们的足球训练都无法完全保质保量,更何谓基础教育呢?但中国职业队有几支?他们又能招收多少足校学生?几年下来,足球学校垮了,本应该接受完整教育的孩子们也垮了。

地方足协又如何?他们和当地体育局必须依靠体校和专业队的资源。但据重庆足协青少部的韩涛介绍说,很多地方早省略掉了业余体校和重点体校两个环节,哪来的球队。重庆市体育局在组建十一运会足球队时就尴尬地发现在全市找不出11个像样的球员,只能向俱乐部求助。

目前中国足协对中超有明确要求,要求组建年龄梯队,这本无可厚非。但全国职业球队的数量就二三十支(其中中甲球队还没有梯队要求),能培养多少球员?

朱和元表示,一些俱乐部对几百个孩子选拔,每个梯队也就二三十人,其余的就淘汰了。结果这些被淘汰的孩子的家长就让孩子转项目或者去念书,再不碰足球,足球人口也就越来越少。

更为可怕的是,重庆一位足坛资深人士说,中国足球的青少年比赛不但有年龄作假、比赛作假的问题,现在还受到了赌球的侵蚀。“除了U13,现在赌博公司对U15、U17和U19的比赛全都开盘,太可怕了!”

越没人,成绩就越差;成绩越差,就越没人。没有根基的中国足球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圈子里急速下滑,没有赢家。在1997年兵败金州后,亚洲二流论一度让国人十分恼火并且争论不休;十余年后,国人已经承认,中国足球肯定是亚洲二流,甚至有向三流冲去的趋势。 (据新华社电)

内容介绍: 北京时间12月15日,上视电视台体育频道精心打造的体育节目《五星足球》栏目中,讲述了足球改革初期,青少年人才培养呈现萎缩状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